中国炒股看书有影响吗?

荣湾荣湾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有,但是阅读只是基础而已;交易系统才是核心! 交易者应该都听说过“1万小时定律”,这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提出的。 “一万小时定律”的意思是,要想变成一个领域的专家,你需要在这个领域刻苦钻研1万个小时。 以炒股为例,如果你每天花30分钟看盘、研究行情和选股,那么只需要五年多的时间,你就可以成为一个股市中的“专家”了。 这个观点听起来相当合乎逻辑并且令人激动万分,于是很多人把它奉为真理。但我想要说的是,这个理论是有漏洞的。它没有考虑到人本身的认知极限,也没有考虑到在不同时间框架下,付出同样多的时间和精力所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假定一位股票交易者在每周只花一天的时间来看盘、研究和交易,其余时间都不接触相关的内容。按照一年52周来计算的话,该交易者每年用于交易和学习的时间大概只有52个小时——还不到普通上班族每天上班时间的四倍,相比那些天天盯着行情的手机族来说更是少得多。 但即使这样,在同样的交易频率和仓位控制下(假如都没有止损),十年之后这位交易者亏损的概率还是很大,他很有可能成为失败者的集合。因为股市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某些交易者在短短几天或者几周的时间里就赚到了之前的十倍甚至更多,而一些看起来非常认真的交易者却频频亏损。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认真的人还比不上偶尔偷一下懒的人吗?难道认真的代价就一定比不认真的代价高吗? 事实上,任何一本教科书里都讲不出正确的交易方法,任何一位交易员也不敢保证自己总结的交易系统是完美的。因为市场是不确定的,交易者自身的因素也是不可控的。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读几十本乃至上百本的交易书籍呢?这些书籍中所阐述的交易理念千差百异,有的让你疯狂做多,有的让你不断做空,有的让你严格止损,有的却让你放任自流……读完这些书后,你更不知道应该遵循哪一条。 如果你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交易技术,那么在实战中你肯定会结合自己的特点加以运用。但问题是,你的个人特点在哪里呢?你的优势是什么?你的劣势又是什么?你能做到哪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如果连这些问题你都回答不上来,那就算你看了再多的书,学了再多的东西也没有什么意义。

翁守向翁守向优质答主

炒股看的书多了,但能够真正提高炒股水平的还是不多。就拿什么主力呀庄家来说吧,很多书中对主力说的神乎其神,什么主力吸筹、洗盘、拉升、出货说的非常简单。好像主力的行为是按程序进行的,主力在该吸筹的时候一定吸筹,主力该洗盘的时候一定洗盘,主力该拉升的时候一定拉升。还说主力一拉就是几千上万手,庄家洗盘,大盘上涨它跌,大盘下跌它涨。其实真正做股票的人才明白,主力是很难控制大盘的涨跌的,甚至自己所操作的股票也难以完全按自己的意志去运行。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市场的运行是受各方面因素所决定的,任何单个主力都不可能改变大的环境和市场的潮流。比如前段时间很多人看好万科,很多书上所讲的主力行为在万科的k线图上完全可以看出来,很多人纷纷买入后。万科在该涨的时候不涨,反而一路跌下去,跌破所有的均线,很多人被套的很深,最后不得不低价割肉。这个时候万科的k线走势又符合某类主力洗盘的行为。这时候有人又赶快买入。结果呢?万科又一路下跌,再不割肉你就得去万科打工了。万科下跌的原因是什么?大盘不好、国家的宏观调控、世博会期间所有的地产股都不涨。这些因素都是万科的主力改变不了的。

通过万科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市场是不可预知的,市场是非常复杂多变的。所有讲主力行为的书都是事后诸葛亮。告诉你主力做什么了,实际上用处不大。真正提高炒股水平的应该是讲人性的书。人的本性是贪婪、恐惧、犹豫不决、侥幸。所有的交易都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都是由人参与后进行的。比如一个价位,为什么能涨过去?就是因为在这个价位有人买入。如果没有人买入,这个价位就会跌。所以炒股本质上不是和股票打交道,而是和人打交道,和人的心理和思想打交道。

其实,提高炒股水平和提高干其他事的水平一样,最关键的是要明白事物本身,而不是找一些技巧和方法。当你真正明白事物本身后,什么方法和技巧都不需要,就可以自然的应对各种情况了。就像你认识了一个人后,你不用刻意的记住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你自然就可以和他相处的很好。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