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谁研究出来?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关于自然界现象的一种朴素解释,它是通过长期观察和体验得出的结论。 《汉书·天文志》载:“昔在先王之时,仰观象于天,俯察形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上下所生之物,始皆混沌,未有形仪……而后用阴、阳、寒、暑、燥、湿、风、露、晴、晦、夜、昼之序。于是始分阴阳,定五行,列二十八宿。”可见五行学说来自于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
至于五行的具体含义,《尚书·洪范》有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酸仁,金曰肃杀,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酸仁作辛,肃杀作甘,稼穑作甜味。”在这里五行被赋予了五种物质属性,即后来的金木水火土。
在五行的基础上,古人引申出五德终始说,用来解释王朝更替的原因。这种观点最早见于西汉刘向著的《战国策》一书。后来汉代的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有记载:“周武王伐纣,克殷,功成,立姜尚为齐太公,还师,行赏,诛叔旦。而宋微子亦禄土殷之遗民六人,居宋。明帝世,贾鲂奏文帝曰:‘宋国近曹,土地薄,民贫弱’。于是文帝以殷旧孤贱,乃封宋昌为乐陆侯,改宋国为乐陵县。”这里的五行已经明显有了道德的含义了。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溯商代的甲骨文只有3000多年。文字产生之前的历史,通称原始社会历史,中国有100多万年的漫长的历史时期。
在文字产生以后和阶级、国家产生之前的一段时间,通称奴隶社会初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天文、历法、乐律、水利、医学、建筑学、军事学、地理、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逐渐形成了一种系统的理论,这就是"五行学说"。 所谓"五行",就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阐释宇宙万物的形成、发展、变化、平衡和消长的普遍规律,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和指导临床治疗。 中国远古时代,劳动人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与大自然作斗争。
他们从事的生产劳动,主要是农耕和畜牧,所以对自然界的气象、生物、水文和地理等现象有特殊的观察和认识能力。随着实践知识的不断积累,人们从各种自然现象中,认识到天地万物有生、长、收、藏的周期性规律,并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相结合,产生了朴素的四季轮回思想。
五行学说就是从这种思想逐步演变而来,它源于古代中国人民对天文学的观察。后来又经过"阴阳家"的邹衍,把五行与政治结合,才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根据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等书记载,五方、五音、五色、五味、五谷、五畜、五脏、五腑、五体、五志和五毒等,都有五行属性。 如以五方配五行,东方为木,南方为火,西方为金,北方为水和中央为土;以五色配五行,青色为木,赤色为火,白色为金,黑色为水和黄色为土;以五脏配五行,肝为木,心为火,肺为金,肾为水和脾为土等等。这样,就形成了以五方为主干,而把自然界的天文、气象、地理、风物及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病理等,都纳入五行属性中来,从而用五行生克的规律来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