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区域政策有哪些?

芦静璇芦静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看了下高赞答案都是宏观政策,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一种很有意思也很有成效的微观政策--县域经济崛起。 这是改革开放前我国行政区划图(当时没有省份的概念只有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可以看出来我们国家是实行的基层行政层级不多,县这一级是非常重要的。

在改开以前尤其是文革时期城乡划分非常模糊(可以参见《五朵金花》),那时我们对于地方的统计基本是按县级单位进行的所以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一直存在一个“基数加增长”的宏观调节手段。就是在县这个层面进行基本建设的投资以增加产能基础建设(比如修水库)。

改开放以后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的工业体系遇到了巨大挑战,这时我们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进行了很大调整;但是我们在微观层面上仍然保持了过去的做法那就是县域经济的崛起。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搞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为县城和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我们放松了管制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很多县城依托本地优势大力发展某个行业形成特色经济(其实现在有很多所谓的贫困县经济非常发达比如江苏吴江地区)。 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特征一个是“小”一个是“集”。所谓“小”就是单位面积产出非常高而且集中。

以我的老家为例属于长三角地区的普通县城,土地面积不大但人口不少,2016年GDP达到38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也有27亿多,人均GDP接近20万(相当于省会的七八成左右)。虽然GDP总量不高但经济密度很高。

全县工业用地只有几十平方公里却创造了上百亿的GDP。另外一方面是“集”就是产业链条特别长。每个县区往往是若干个行业汇集的地方,一个行业往往又有好几种产品,例如我的家乡是一个传统的纺织之乡,布艺、家纺、服装、面料样样都有,大大小小的工厂五六千家,从业人员十几万。

正是靠着这样一个个“小巨人”“排头兵”,我们实现了GDP高速增长,同时也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甚至促进了消费(因为很多乡镇企业工资是不按时发放的,发了钱大家都去购物)。

当然这种发展模式也是有代价的。首先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对健康的影响。二是贫富差距问题,毕竟靠政府投资拉动起来的经济增长富裕起来的只能是中间群体,而最需要帮助的最贫穷的那个阶层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实惠。

禹婕禹婕优质答主

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资源型区域发展政策。以自然资源为调控对象,包括农业区的开发,煤、铁等重要矿产的调查勘探和开发利用,水力资源、电力等能源发展规划等。

(2)地区管理型政策。为促进地区综合开发和管理而采取的措施,典型的政策有“三线建设”、“五小”工业、“星火计划”等。

(3)特区型区域政策。设立具有示范和辐射功能的特别开发区,包括经济特区、浦东新区、经济开发区、边境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合作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

(4)部门型区域政策。主要是国防科技工业及与之配套的产业建设。

(5)扶持型区域政策。目的在于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如少数民族地区开发计划、“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扶持计划等。

此外,近几年国家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区域发展政策是对我国传统区域政策体系的一次战略性调整与创新,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