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字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字》释云:暮也。从日失声。一曰晚也,二曰晏,三曰暝。 朝、午、夕为三者,而加一“迟”字于暮上,意谓由旦及昃,夕阳已晚;由午及戌,白日将落;自午而申则昃也。
《汉书·天文志》注引张衡(78-139)语:“日出于东,而没于西。人之见日月之行,以为转徙。其实日不过行百二十度余,月过十三弦而行,十九日行一岁而止者,待时而朝而西落,迟故谓之迟。”按此解释,“迟”者,有迟缓之意,实乃“过时”之故耳(参见马叙伦《石屋续稿》卷十八〈论汉书五行志〉)。 从甲骨文字形上看,“迟”字由两“人”相依而立构成,是古代“倚”(yǐ)的本字。如殷墟卜辞中有:
其一:甲辰下,□贞王□不延□亡其□?
其二:贞王其□不廷又□?
其三:乙丑卜,□贞旬亡祸?翌丁卯允旬亡(祸)。在第一、第二例中,“不”作“不延”解,表示一种未到来的时间状态——未来;第三例中的“不廷”则是表示已经到来的时间状态——过去。可见这种以时间为概念构造的象形文字是有时间性的。《周易·豫》曰:“贞悔吉,悔亡。”马王堆帛书易传古类编引许慎之说为“悔者,失时也”,所谓“时”即是“当”或“适”。因此这里的“悔”与“迟”同义。由此亦可证明古人把“迟”看作一个时间概念。 “迟”字还有“待时而不发”的意思,所以又作“殆”用。如战国楚简有:“君危矣!何不亟去,毋殆也?” 又如秦代小篆作: 隶变以后作:
由上图可以看出,小篆的“迟”字是由“辵”“氐”两部分组成的,“走”旁表意指行走或走路,“氐”表示站立不动,整体意思是指人在走路的时候不能停下来,要赶路。所以迟字的意思是等待时机的到来或者错过机会。另外因为人走路是向前的,也就是日往月来,所以迟就是太阳和月亮运行缓慢,也就是日落西山,晚上到了的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