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什么值钱?
谢邀 首先,从根源上讲,是金融衍生产品(MBS和CDO)的定价出了问题。次级房贷作为基础资产,本该价值很低甚至为负(因为违约率很高),但因其具有的高杠杆特性,通过复杂的计算和设计,可以将原本低价值的贷款组合通过产品的设计做成有价证券并对外发售,这个过程其实就类似于将一捆烂泥卖出去的过程--当然这里面会有一些风控措施、信用增级手段等保证最终的产品质量,但这只是保证最后产品合格的手段,并不是基础资产本身价值提升的原因。
所以本质来讲还是次级贷款本身的风险没有被正确估计。而由于美国的房贷机制和中国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房屋是没有抵押的(只有住房负担能力贷款才能抵押房产),首次购房者的房贷利率是很低甚至为负的,因此虽然次级贷款风险高,但是一旦借款人还不起贷款,银行收房也并不会很顺利(要考虑到房屋被收回导致的房价下跌和二次销售损失)。而且美国是一个信用分制度极为完善的发达国家,每一个消费者的信用记录都会通过征信机构反映在每一次贷款申请中,金融机构能够很方便地调查消费者的还款能力和意愿,从而决定放贷金额和利率。
但在2006年到2007年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大量投机者开始涌入市场,信用分制度逐渐失效,银行放贷变得非常激进,即便借款人的信用分很低也有大量贷款需求会被满足(毕竟有抵押物啊!),于是市场出现了泛滥的信贷资金追逐稀缺的优质抵押资产的现象。这就使得本来风险很高的次级贷款实际上被包装成了优质的债券(因为有抵押啊!),并通过复杂的结构设计和风控措施让这些债券在市场中流通并满足了一大部分投资者的避险和赚钱的需要。
当市场突然转向,投资者发现这些看似优质的“债券”其实根本不值那么多钱时,恐慌就开始蔓延了……所有的风险都在那一刻集中爆发,银行坏账飙升,投资者损失惨重…… 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直以来都是有政府的强力干预的(政策调控不断),因此中国银行业虽然也涉足了房地产行业,但一直未能形成像雷曼兄弟那样依靠房地产杠杆做大做强的局面(四大行里面,工行是唯一一个没有房地产贷款业务的…),所以中国的房地产金融风险始终是被控制在政府手里边,市场情绪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