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如何测量微量元素?
儿童微量元素检测是近年来出现的,是通过抽取人体指尖少量血,测定血液中铅、锌、铜、钙、镁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判断孩子是否有微量元素缺乏以及缺乏哪种微量元素,再给予相应的治疗或指导饮食。这种方法检测出来的结果是否准确呢?检测微量元素的意义又在哪儿?
微量元素在体内含量虽极少,但作用却很大。微量元素的缺乏往往与生长发育迟缓、营养性缺乏病及感染、贫血等并发症的出现或疾病的发生都有密切关系。微量元素在儿童微量元素缺乏所致疾病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缺锌可引起皮肤粘膜疾患,易于感染炎症,口腔溃疡,受损伤口不易愈合,青少年性发育迟缓,食欲不好的人还有食欲减退,减少食量的现象;缺铜会引起贫血,对血红蛋白的代谢以及铁、软骨和皮肤、脑的发育和内分泌功能都有很重要影响;缺铁会引起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差,烦躁不安,生长发育受阻,皮肤粘膜淡黄色或缺 blood病(贫血),毛发变黄,缺乏红细胞生成而引起感染等的症状。缺碘会出现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的表现。
微量元素检测是反映体内微量元素水平的高低,不是诊断疾病的手段,只能作为筛查性手段,是辅助手段,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来综合判断。
微量元素测定的准确与否取决于采血部位和所使用的仪器、试剂。由于微量元素在体内分布的广泛性,在哪个部位采血都会受到组织细胞的影响,如皮肤表皮、指(趾)甲角蛋白等,使测得结果偏低,甚至使检测值成为不可比值。微量元素检测的准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检测仪器、试剂和检测人员的操作技术。虽然,微量元素在人体中存在差异很大,但是,各实验室如果使用不同的仪器和不同的分析测量技术进行测定,就很难对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存在形态差别很大,有些呈离子状态,可直接溶解于体液中,有些以蛋白结合状态存在,还有一些与DNA大分子或其它生物大分子结合存在着,各种形态所占的比例在不同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在疾病或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也有所不同。
微量元素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常常和其他元素彼此相互络合、干扰而使测定结果不准,如锌、钙、铁等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往往形成蛋白复合物或与其他元素形成螯合物,微量元素测定可能会受到一些元素(如铁、锌、镉、铅)的干扰,使结果不正确。
某些疾病的特殊症状往往与某些微量元素的摄入过多或缺少有关,如夜盲症、佝偻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