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造成什么结局?

董丙全董丙全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黄巢起义军尽管在定都建号之初声威极盛,但经过长期战争消耗,其补给困难和兵源枯竭的内在矛盾也日渐突出。因此,随着中和元年(881年)末秦宗权叛变而造成起义军的分裂,就决定了其失败命运的不可避免。在中和二年(882年)西向关中的作战失利后,实力已大为削弱的黄巢起义军,便在蔡州(今河南汝南)附近徘徊,企图重新向中原地区发展。僖宗慌忙调集各镇藩镇军队攻剿围困,在王重荣等人的联合夹击下,经过长达17个月的苦战后,起义军粮尽援绝,中和四年二月被迫撤离蔡州再奔亳州。王师乘势南下,连陷黄州(今湖北黄冈)和蕲州(今湖北蕲春),割断了黄巢与秦宗权叛军的联系,导致黄巢军丧失了在淮北立足的根据地。黄巢被逼转而进入淮南寻求新的立足之地。

乾符六年(879年)末,黄巢起义军从湖北荆南急趋湖南,转攻桂州(今广西桂林)不胜,不得不改取从江西建康(今南京)东下海上之路,于是东指豫章。在江西,唐廷调动了淮南、浙西、湖南和江西等镇藩镇军队,由江西镇将高骈统领,在洪州(今南昌)布防,企图封锁起义军东进之路。起义军自十二月底开始,经连月苦战,先后击破张安节、曹全、曾元裕等大部,歼敌六、七万人,攻破洪州,于广明元年(880年)四月攻克和州(今安徽和县),打通了东下的通道,迅速占领了建康府(今南京)。

当黄巢起义军进入江淮地区时,唐廷立即以左金吾卫大将高骈镇守淮南,指挥各镇兵马围剿。高骈据有淮南这个兵、财重镇,坐拥兵众10万,本可乘起义军进军江浙之机将之各个击破。但他畏怯不敢战,既不敢出兵乘起义军后方空虚袭取郓州,又不敢乘起义军回师击溃浙西、宣歙围贼之机主动出击,只专力构筑深濠高垒以自固,坐观两军相斗。黄巢起义军深恶高骈首鼠两端,数下战书请决雌雄,“骈终不出”。致使起义军被迫长期处于被动应战状态,“以锐卒数万,常往来于浙西、宣歙、江西之间”,终因“疲于奔命,故其力耗”,“故王师终不能败之,而各藩镇之兵反赖以自保”。

黄巢率众进击浙江,相继攻占常州(今江苏武进)、杭州等地。沿途所向披靡,唐镇将俱望风奔溃。黄巢乃乘胜分兵两路:一路从常、杭北取润州(今江苏镇江)、昇州(今江苏南京);一路从常、杭东击越州(今浙江绍兴)。这样,不仅江淮之地的财赋要冲尽数为黄军所占领,而且使高骈的淮南重镇也处于直接威胁之下。唐廷惊恐万状,急令诸镇分兵攻掠在江西、宣歙(今皖南)、浙西的黄巢起义军,又命高骈“遣偏将分兵协讨”。结果,黄巢起义军被迫转兵回击,从而造成了镇、将自相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黄巢虽相继打败了秦彦、毕师铎、薛朗等众镇精兵,还曾收降了高骈长史刘浩、裨将侯瑾(“率兵万人以应之”,后均因其妻高骈逼迫而反叛)和秦彦等人,但当再次转兵东指浙西时,因遭到浙西镇将对杭州、常州一带的长期封锁而“兵疲食尽”,加上秦彦、刘浩的反叛,使攻围宣歙不果,只得“引众而归”。广明元年(880年)四月,黄巢起义军放弃江浙根据地,乘虚西取荆南等地,进抵襄阳。

黄巢义军攻入长安后建立起农民政权,国号齐,黄巢称帝,建号金统(一作金匮),仿唐廷设官,整顿朝纲。义军分兵数路,进攻潼关、凤翔(今陕西凤翔)、同州(今陕西大荔)、邠州(今陕西彬县),准备继续向洛阳、太原推进,以图统一天下。同时着手休养生息,着手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对起义前的官僚、地主网开一面。

唐僖宗得到长安被占的消息后,一面下令各地藩镇合攻黄巢起义军,一面命郑畋、李系、李克用等率军收复京师。中和元年(881)四月,李系率兵攻入长安,黄巢起义军奋起反击,李系大败,仅以身免。镇压农民起义的军事形势,在此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