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敲钟吗?
不敲了。2007年1月5号,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股票首发上市现场核准制。 在此之前,企业IPO,要在中南海里,由相关领导在证券公司代表和律师的陪同下,到深交所或者上交所进行敲锣挂牌,被称为“敲钟”。这是当时实现 IPO 最正式、最庄严的流程。也是很多企业家毕生追求的梦想。 但到了2007年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发行股票的过程实际上是由相关机构进行鉴证和核准的过程,包括验证是否具备公开发行资格、是否具备信息披露的质量等。如果这些过程符合要求,才能最终获得“准生证”,发行股票并敲钟挂牌。
但由于审核程序本身是一个“半封闭”的模式,缺乏透明度和可操作性。所以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也通过了审核,拿到了“准生证”,导致首次公开募股市场的混乱。为扭转这种局面,提高监管的效率和水平,2006年起,证监会开始推行发行上市审核中的“发审会”制度。
简单来说就是,将原来由相关领导“走过场”的仪式,变成由发审会成员与监管部门一起集体审核讨论的机制。这个转变,改变了此前“走关系”的现象,提高了审核的公信力和效率,同时也保证了发行的质量。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取消了企业IPO“敲钟”的仪式,但市场对上市企业的筛选和监督机制并没有取消。随着注册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退市制度的完善,上市公司“退出机制”越来越健全,那么进入资本市场必然会有更多的门槛和投资风险,这对企业而言也是一种“倒逼”机制,促使他们通过提升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来保证长期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