俨在五行中属什么?
《礼记·檀弓下》里有这样一段记载:“葬于北山,先生曰:‘某也者,有罪,天子弗克诛,谥之曰幽;大夫弗克葬,民弗克祭。’” 郑玄注:“言不得至於山,葬於平地。” 孔颖达疏云:“此谓卫大夫蘧伯玉卒,其子不能迎丧入馆,所以父不葬於墓,而葬於殡宫之位。” 唐贾公彦引古本《檀弓》上篇云:“大夫虞仲卒,其子迎丧於郊,哭辞。”(见《周礼·春官·大宗伯》正义) 西汉戴胜编著的《礼记·檀弓·正义》引服虔说云:“凡自哀而死者,魂不离体……今虞仲之丧,其子自哀而卒,是灵魂离体矣。” 东汉高诱撰《吕氏春秋·季秋纪·孝行》注云:“人死魂归,故曰返魂。” 晋代郭璞注《水经·济水注》云:“《论语》曰:‘陈亢问於子贡日:“子亦有异闻乎’,盖欲得夫不归骸骨、反魄冥冥之事,由斯言之,生道实难。惟灵升天,既形而返。” 宋代朱熹作《朱子全书·卷五十九·中庸》注云:“然则幽灵虽若无气,犹可以阴阳刚柔升降往来而变化无方,如《易》言神用事,皆此理也。” 以上所引诸家之言,除了汉代的服虔以为“魂不离体”之外,其余各家所言“精气升天”或“灵光升天”,均认为人的精神死亡后归于阴世。
到了明代,思想家李贽却提出“魂气归于天”的说法。他在《焚书·复李渐老书》中说: “愚所谓不死,若魂气,即天地间自然之气耳。” 清人俞樾在《茶香室续钞·卷十五·人死后阴阳可通》中也说: “人死魂归,正与《尔雅》相合。盖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其实,这种“魂气归于天”的看法,在中国古代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经验基础的。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尚书·大诰》孔安国序: “魂魄散逸,五土分散。” 而西汉刘向撰《列仙传》,则记述了不少“魂升天”的案例。 《礼记·王制》中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汉代郑玄注解释得很清楚:“封禅(山),告成功於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