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政府要企业上市?
政府为什么要企业进行上市? 原因不复杂,就两个:
1、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降低政府的担保风险和融资的成本;
2、实现政府的税收目标(主要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和大部分国家的政府操作模式不同,在中国,除了所得税外,几乎所有的财政收入都归于地方所有,所以地方政府有着强烈的动力去促进本地企业的增长。而直接融资是支持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所以直接融资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就只能通过IPO了。于是IPO便成了各级政府竞争的对象。 当然,企业上市之后,政府的税收目标也实现了。因为上市公司需要缴纳15%的企业所得税,比非上市公司多了近4个点的税点。在利润不变的情况下,企业上交的税款是上市前的3倍多!还有股息分红时20%的收益个税呢。
通过上市来实现企业的资本金充实也是政府和监管部门愿意看到的事情。毕竟很多企业都是靠贷款和股权融的钱,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如果能通过上市把债务转换为股权,减少负债率,对企业和当地政府来说都是一件利好的事情。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上市虽然带来了直接融资和补充流动资金的好处,但也同时给企业增加了经营成本。由于上市涉及信息披露等问题,公司的运营成本高企。而且随着监管要求的提升,部分企业可能还需要增加内部控制、审计等人力成本。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进而影响当地的GDP和税收。所以并非上市公司数量越多越好。有关部门也需要控制力度,以防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
对企业来说,上市并非什么新鲜事,因为自股市诞生以来,就有企业陆续上市。虽然,国外也有不少企业选择私有化退市,但总的来说,更多的企业还是在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上市。从国内来看,企业排队IPO的现象一直存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上市对企业和政府都存在现实利益。
对企业而言,上市可以获得资金支持,同时企业股票的交易价格和总市值可以反映企业在证券市场中的价值。因此,在没有实质性问题的前提下,交易价格越高、流通市值越大,企业的价值就越高,企业筹集到的资金就越多。
对政府而言,企业上市更是多赢选择:首先,从税收来看,企业上市后,会不断从证券市场和银行等机构获得外部资金。无论这些资金是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都会为政府带来直接和间接税收:直接税收包括印花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等。以印花税为例,A股市场交易双方需缴纳的印花税为成交总额的1‰,这笔税款的征收直接增加了政府税收。
间接税收则来自于政府利用企业筹集到的外部资金进行投资后所带来的新增利润。因为有了外部资金的支持,政府可以投资于企业无法投资的大型项目,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和税收。其次,从经济效益来看,企业上市后,政府通过企业获得的投资收益要远远高于企业上市前的收益,因为上市后企业的价值远高于上市前。从社会影响来看,政府鼓励和支持当地企业上市,可以使本地企业、政府和投资者获得丰厚的利益。这不仅会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而且会进一步吸引资金和技术向本地区聚集,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进一步繁荣。由此可见,企业实现证券化,不仅有助于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且有助于实现企业经营和政府管理的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