逑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逑”字,《说文》释为“耦也”。段玉裁注曰:“耦之义二:一云‘合两偶’,二云‘侍从’。今‘耦’字多作‘候’;‘候’之义专指‘侍从’者而言。此‘逑’之所本也。……按古人字多借音。以‘耦’借音‘侯’,而谓‘候’为耦。亦犹言‘鸠’、‘鸡’,皆‘九’也;言‘牝’、‘牡’,皆‘母’也。” “耦”字的甲骨文字形如下: 段玉裁所说很对,“耦”古字作“𧖈”(甲骨文)或“偶”(金文),其字形象二人持耒,即两人耕种之意——两人同时耕田,是所谓的“耦耕”,这是一种古老的耕种方式,可两人互相配合,提高劳作效率。
西周后期周王宫廷设有掌管农业的官职“司徒”,其所属下边有负责管理种植农作物的官职“甸师”。这些官职所管理的除了田地之外,还有负责“耦耕”的奴隶。这些奴隶的身份属于贱民,被称之为“隶”。 到了春秋时期,贵族们还是习惯使用“耦耕”这种耕种方式。比如《庄子·天下篇》记载,墨子见田骈时说:“愿闻古代圣人是怎么种地的。”田骈答道:“上古的时候,一个人耕作而有一人做辅助,这就是‘耦耕’……”可见在春秋末年人们还是认为“耦耕”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耕种方式。
但事实情况的确如此吗?恐怕未必! 我想说的是,“耦耕”这种耕种方式并不是来自原始社会,而是产生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并且这种新出现的“耦耕”方式并非像“授艺”、“传渔”那样是通过师徒传授,而是来源于当时的土地国有制度和奴隶制国营农场。
在西周时期的文献中,作者经常把国君和周王的田产与“众”或者“庶人”的田产相提并论。比如《诗经·小雅·大田》曰:“彼有遗秉,此有捷苗。”“有遗秉”指的是国君和周王丢弃的粮食,而“捷苗”则是奴隶生产的粮食。又比如《大雅·生民》中说:“实发实征”,意思是国君和周王不仅直接耕种土地,而且还征收了奴隶们的劳动成果。
春秋时期的大国国君如齐桓公、晋文公等,他们还保持着“耦耕”的习惯,我认为这也是一种“作秀”的行为。这种行为就如同今天某些领导去田间地头视察时,故意穿着朴素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一样,目的是炫耀自己与民众的联系。 当然,国君和诸侯卿士们既然已经拥有大量土地,那么他们自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耕耘这些土地。春秋时期各国除了土地国有制度外,还普遍实行着奴隶制国营农场,这些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类似于今天的国有企业。
这些国营农场出产的粮食不仅是供王室和诸侯卿大夫们食用,还要向市场出售,以满足平民百姓的需要。它们的产品跟民间自种的粮食不同,价格相对较贵。比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齐桓公为了安抚卫国人,答应他们的请求,送给他们一批良马,作为回报,卫国送了一批奴仆给齐国。这些奴仆主要是用来浇灌田地,齐桓公很高兴,因为用人工浇水的方式要比用机器抽水昂贵得多。 所以,“耦耕”这种农业方式不是来自于古代氏族部落时代,也不是起源于西周春秋的封建制度,而是产生于战国秦汉的国有制度和奴隶制国营农场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