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企业家信心?
1,降低企业的税负 政府应该进一步减少税收和社保的征缴,简化流程,企业不用多费心思去计算纳税金额、报税流程等等;同时适当放宽税务稽查的力度和频率,给企业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当然,降低企业税负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还需要税务部门改进工作,优化服务,让“少赶路、少跑腿、不添堵”成为现实。
2,增加企业的资金流动性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金融部门应进一步加大贷款投放力度,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完善企业上市扶持政策,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多渠道直接融资,拓宽企业融资途径。
3,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体系,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是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内在要求。必须继续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金融宏观政策的独立性;同时加快金融改革,发展多元化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4,加强政企沟通渠道建设 建立规范高效的政企沟通平台,是确保政策精准送达的前提。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畅通信息传递的渠道,及时把相关政策传达到企业,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并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增强企业家信心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保持政策的透明稳定、可预期
过去几年改革的一个总基调是稳增长和调结构,如何把两者平衡好确实是一个比较难处理的问题。稳增长需要投资和消费拉动,而调结构、转型升级则需要淘汰过剩产能,减少低效率投资。这些政策在实施中可能让一部分企业家不明就里,因此很难作出长期决策,也就谈不上稳定预期和增强信心。如果企业家对经济的长期走势缺乏信心,就会倾向于做短期投机性的事情,比如把钱投入到房地产和各种理财项目上,这实际上都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际上对稳增长和调结构两个方面都作了强调,2017年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将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进一步做好“加减乘除”这篇文章。比如对“僵尸企业”一定要做好减法,但对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则要做好加法。只要这些改革政策能够平稳有序地推进,不搞“一刀切”和“齐步走”,则有助于改善营商环境,提振企业家信心。
增强企业家信心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保护合法的财产权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强调“必须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中提出,“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也是稳定社会预期、增强社会信心、减少社会存疑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产权保护特别是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的财产权保护,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平等保护物权”的具体体现,有助于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