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ipo企业如何估值?
从理论上讲,公司上市前的估值无外乎以下三种方法: 其中,以收益法和成本法最为常用,尤其适用于缺乏流动性的创新行业或前期融资的企业;而市场法和市值法则更为直观常见,适用于有较大流通盘的企业。
但在实际过程中,考虑到不同行业的风险差异和企业的成长特性,上述三类方法又各有偏重,难以真正做到“一刀切”。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在理论中看似矛盾的做法:某某公司采用成本法的结论与以收益法得出的估值结果大相径庭;又或者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数据,但前后各期的估值结果却出现较大偏差……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核心在于对估值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刻、对参数设定和逻辑链条的把握不够精准。
作为新经济的领军者,互联网行业的估值一直深受各方关注。关于该领域的估值方法,业界已有大量讨论,在此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运用哪种方法,其本质都是基于对公司价值客观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金融手段实现价值最大化。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首先明确企业当前的主要风险点在哪里,然后围绕这些风险点来设置合理的预期。
举个例子:假设某创业公司主要存在下列两个风险:
1. 业务开展不及预期,导致未来无法筹集到发展所需的资金;
2. 管理团队对公司的控制力不足,可能导致公司被其他人收购,使股东的价值受损。
那么,在上述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针对每个风险点给该公司引入一个折溢价率:
以收益为基础的估值方法有很多,如现金流折现模型(DCF)、可比公司法(PE-SCV)等;以成本为基础的估值方法也有诸多形式,如账面价值法、现金余额法等等。但无论是运用哪个方法,都至少包括三项基本要素:
在进行具体估值时,需要根据上述三点向企业提出相应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核查,确保估值结果的准确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