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术语有哪些?
1、货币层次
货币层次的划分是确定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基础。一般来讲,一个社会存在通货、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证券等不同的金融工具,它们有不同的流动性。为了反映货币供应量和流通量变化的结构特征,有利于中央银行根据不同需要选择相应的工具进行调节,同时考虑到不同金融工具的可测性,有必要将以上金融工具划分为不同的货币层次,通常用M0、M1、M2等来表示。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时期,由于流通中存在着不同的金融工具,货币层次的划分标准并不统一。
2、货币性黄金
在金本位制的条件下,私人和国家持有黄金是为了作为货币流通媒介来使用的,因此黄金本身是货币的一部分。这种以货币形式储备的黄金称为货币性黄金。在现代银行制度下,纸币流通制度代替了金本位制,黄金退出了流通领域,主要作为一国的国际储备资产,因此现代金融意义上的黄金应属于一国的外汇储备或其他国外资产,而不再是一种货币。这样,如果把货币性黄金也和其他黄金一样作为储备资产,则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中就会缺少与货币性黄金相对应的货币,影响可比性。因此,区别于非货币性黄金,还保留地将一部分黄金作为货币。对于非货币性黄金,则作为储备资产的一部分与其他形式的储备资产并列处理。
3、信用膨胀
信用膨胀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银行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无限制地发行货币信贷,远远超过社会正常所能承受的限度从而导致经济畸形增长的现象。在当代经济中,信用膨胀主要通过不适当发放贷款来实现。信用膨胀的直接后果是物价上涨,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严重阻碍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当信用膨胀出现时,中央银行应当及时进行干预。
4、直接信用控制
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直接信用控制工具有数量限制、利率限制、流动性比率及信用条件限制等。
数量限制是对涉及某些特定领域(如房地产、证券)的信贷金额加以最高上限限制。从本质上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数量限制的运用受到严格限制。
利率限制包括规定存贷款最高利率上限、最低利率下限以及优惠利率等。利率上限一般被用来防止银行竞相提高利率来争夺存款,这种行为往往是通货膨胀上升、银行面临资金短缺以及政府对存款利率管理不严格时产生的。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为支持农业、出口、住宅等产业的发展,规定一定的优惠利率并向有关企业提供低息贷款。
流动性比率限制是指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存款中的高利率部分的资产与全部存款之比一般不能低于某一比率。其目的是为了防止银行过度从事高利存贷款活动而忽视高风险的短期投资。信用配额制度是中央银行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规定的某种贷款或全部贷款额度。
直接信用控制通过强制性或半强制性等方式发挥作用,其效果明显、见效快,但一定程度上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悖,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直接信用控制的运用较少。
5、道义劝告
道义劝告又称窗口指导,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声望,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通过非行政命令的方式,以口头或书面的建议、劝告等方式,传达、说明货币政策实施意图和希望达到的目标,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自主调整其经营活动的一种政策工具。在日本、德国、韩国以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道义劝告被广泛地使用着。道义劝告主要涉及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额度、利率、资产结构、贷款投向等方面的建议,例如,规定的贷款增长率和某些部门的贷款限额就是这一政策的典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