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银行会破产吗?
中国的银行不会像美国那样大面积倒闭,但个别银行会出现经营问题,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导致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担忧加剧,继而引发银行股价下跌和信用紧缩,这一过程将反复进行。 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中国实行分业经营,银行业主要涉及存款货币、债券、贷款和中间业务等四项业务。其中,存款货币是银行的经营根本;债券和贷款属于资产业务,存在风险敞口;中间业务主要发挥渠道作用,资金无实际流动,一般被认为风险较低,但实际上也存在一定风险,且风险级别取决于具体业务类型。 根据《商业银行法》等法律规定及监管要求,从事同业业务需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不得违背金融监管机构关于流动性、资产负债比例、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审慎监管标准,并应遵循相关的业务规则和风险管理流程。 但实际上,我国目前对于银行间市场的监管力度与有效性还有待完善和提高。
2014 年以来,随着金融去库存、促融资、降成本等政策不断推出,货币政策宽松,利率走低,资金供给增加。在此背景下,企业融资更加容易,信贷规模快速扩大,同时伴随着政府和企业部门杠杆率的上升(根据最新数据,2016年一季度中国地方政府负债率为51.9%,比四季度提高3.3个百分点),金融风险逐渐累积。
其次,与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相对应的,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尚不完善。美国是全球首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虽然存款保险制度能够防范金融危机,保护存款人利益,但是一旦推行该制度,银行的风险偏好会明显下降,因为其必须通过风险调整的方式来满足监管的要求。而在没有出台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银行出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要比施行存款保险制度下要高一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就比美国更脆弱,毕竟商业体系的庞大程度和对冲机制的不同会导致问题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