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区怎么样?
我出生在广联花园,长在大院里,小时候的记忆里全是大院里的各种玩乐设施。那时候还没有小区概念,所以大院就是居民的生活场所,有社区服务中心、菜市场、幼儿园等等,但主要还是以住宅为主,大院里有各家各户的住宅,也有公用的住房(给没有自住房的人住)。 那时居住条件很差,基本都是没有阳台的房,而且房子比较老,是八九十年代建设的,楼间距也很窄。
但环境不错,树木很多,花草也很多,毕竟是个新建的住宅小区嘛!水网也发达,每条路基本都能走到河边(新河浦东路和江南中路)。
后来长大以后去了别的地方读书和工作,每次回来家里人都让我去新开发的楼盘买房,说那里环境好,小区配套齐全,交通方便。但我还是喜欢老宅子,也许是因为在老宅子里生活过十多年的原因吧!
现在老房子拆了,建起了高楼大厦,周边的环境也被改造得焕然一新,新建了图书馆、剧场等等,不过没有了以前庭院深深的感觉,多了份拥挤和嘈杂。虽然感觉变了我还是喜欢它,因为这里有我童年的记忆。
广州市海珠区古称海隅,又称凤城。海珠区位于广州市中部,珠江中南部,北邻越秀区,西与荔湾区隔江相望,南连番禺区。东南与黄埔区接壤,面积约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6万,辖18个街道。海珠是广州建城之源,是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中国光谷”、“会展之都”、“电商之城”之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设南海郡番禺县,公元前112年西汉平南越后于此置珠玑巿(或称西岸、西村、同德里),五代为华泉乡,宋代先后为靖宁乡、永清乡,明代先后为海隅里、海阳里,清时为海幢、安乐、沥滘三堡及南石、沥滘、新洲三都一部分,1951年为海珠区的一部分,1953年大部分并入河南区,部分属郊区,1983年复设海珠区,广州城的起源与海珠区的沥滘有关,原广州古城池的城池中心,就在现在的海珠区大元帅府一带。海珠区是全国首批生态建设试点区,素有羊城“后花园”之称。海珠区主要景点有海珠湖、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广州大元帅府旧址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石室圣心大教堂、大钟楼、光孝寺、广州公社旧址、海珠广场、龙舟景等。海珠区主要街道有昌岗路、同福路、江燕路、前进路、石榴岗路等。
海珠区北与越秀区隔后航道以玉宇桥、海印桥、人民桥、江湾桥、海珠桥、解放桥、江湾大桥、海印大桥、广州大桥、洛溪大桥等相通;西与荔湾区隔后航道以珠江隧道、鹤洞大桥、华南大桥相连;南与番禺区隔南岗河、珠江前航道以洛溪大桥、东晓南路、珠江隧道相通;东与黄埔区隔珠江前航道以东沙岗大桥、广州大道、东风路互通。
海珠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一年四季繁花盛开芳菲不断,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冬短夏长,气候宜人。海珠区地形为冲击平原,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历史上海珠区原为一片汪洋,西、北隔珠江后航道与荔湾区、越秀区相望,东南隔珠江前航道与黄埔、番禺区为邻,南濒珠江,是一个孤岛,宋时因江水清浅,露出一块沙洲,民间就在洲上植蔗(即甘蔗),故称“甘蔗洲”,后衍音为“河南洲”,简称“河南”或“南岸”,明朝在洲上建海幢寺时(清顺治十三年,即公元1656年),因“南岸”、“河南”两称与“还俺河山”有“还”、“河”二字谐音,犯清朝忌讳,所以更名“海珠”,即海上骊珠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