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大学小姐最多?
安阳历史悠久,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发祥地,有“文字之都、周易之源、道家之宗、名人之乡”之美誉,是全国旅游城市之一。
安阳在夏朝为畿内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都城,商朝后期更是历经三百年之久。商朝末代君王纣王,建“朝歌”、“鹿台”,铸“炮烙”;西周封纣王庶兄微子启建宋,称宋国。
战国时期,先后为卫、秦两国所据,是后秦于此设汲郡,秦代“三名宰相”之一的吕不韦食邑于此地。秦末农民战争中,汲有重臣张耳、陈余自邯郸率众避守于此地,又经楚汉战争,属刘邦西汉政区。
汉武帝分天下十六州,今安阳市地大部属冀州。东汉建都洛阳后,于曹操建安十一年(公元205)开始,“河北全境及山东、辽东半部”尽归曹操所有,曹操于邺城开始建魏王宫和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又大修屯田,以养军练兵,并于此实行“九品中正制”,使邺城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重心。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封其四子曹熊为安阳亭侯,是地始称“安阳”。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后,定都洛阳,以邺都为魏都王城;西晋建都洛阳沿袭不变,安阳仍为重地。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孝文帝拓跋宏自平城南下,迁都洛阳,置司州于洛阳城内,今安阳地大部属司州,改邺都为邺县,为安阳县之治。
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公元550年始建都于此,改邺县为邺城县。在“邺南城”大兴土木,筑东西二郭。北周、北齐大战,邺都又几度“黍离”,北齐亡并于北周,大隋继起并一统中国,仍筑邺郡并设相州存安阳县。此时的安阳是隋唐两京官道上的重要城市,贞观道有驿站、驿馆、仓库、驿马、驿夫,隋唐时代,全国著名的大儒,佛教高僧,中外高人都以在邺有“馆”为尊,从而吸引了天下的高才俊士到此时求学、讲经和游历。
到了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才以邺乃古名,废之而以黄河以北之安阳县为安阳州,至清末改州为府。民国初年又废府存县制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1955年和1956年曾改安阳县为安阳市和安阳县,1958年11月恢复建安阳市,直至1962年9月,确定为河南省辖市至今。
安阳市地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辉煌灿烂,地下文物极为丰富,安阳市郊和漳河水畔古墓群、古碑林,比比皆是,驰名中外的殷墟,是我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在殷墟内已发现有宫殿、王陵、居住区、手工业作坊、甲骨文字库和青铜器库等,这里出土的甲骨文,是目前中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完整的文字,现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阳市也是我国“七十年代十大重要考古发现”的甲骨卜辞,“九十年代十大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妇好墓和“二里头”遗址所在地。除此之外,风景秀丽的曹操高陵和世界文化历史双遗产地红旗渠,及周易文化的起源地羑里城、马氏庄园、岳飞庙、相府屯等人文景观相映生辉,交相辉映,安阳市素有“中国最古铜镇”美称。
安阳是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从古至今它培养造就了无数的杰出人才,从有历史记载以来安阳就名人辈出,如商代著名天文学家王子晋,兵家韩康子,秦代吕不韦,晋代葛洪,隋唐魏徵、狄仁杰、狄明,宋代岳飞,明代汤斌、申甫、王守仁,清代申时行、王国光、魏允贞,清末民初李苦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