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属于五行中的什么?
于,象形字,甲骨文像鱼游于水中之形: 其本义就是“游泳”,如《诗经》:“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意思是:老鼠尚且知道打毛线,做人却不学规矩,做人没有威仪,难道还活着干什么?这句诗中“仪”的本义就是“行为规范、礼仪制度”,而“仪”字的古字形就像人站在水上行礼的样子: 所以“仪”的“规范”含义是从“水”和“弋”(打渔的工具)来的,因为“弋”是“以丝带系羽而成,用绳系着箭射鸟”,所以“规范”的含义就是不乱来;又因为“弋”要“在水中捕鱼”,所以就有了“行为规范”的意思了——因为人要守规矩才能成为人,不能像老鼠一样没品。
再来看看这个“于”字的甲骨文字形: 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是在水中游泳,因此它的基本含义也是“游泳”。 但这个字还有另一个意思——“前往”: 从甲骨文的形体可以看出它是由两个“人”字组成的,表示两个人结伴前行或者是一前一后地行进,引申为“到”“往”等意。 《说文解字》中说:“于,出也。象服于舆之中矣。从二。”许慎认为这个字是两人乘车的形象,会意为“出”,这是很牵强的解释啦~ 而金文中的“于”就更为形象了,在舟楫上有一个人的形象,表明“于”的基本含义还是“去”、“往”。 这个意思一直到今天都在使用,比如我们常说某某人“赴韩留学”,这里的“赴”就是“前往”之意。 再来说说这个部首吧…… “于”作为偏旁的时候多写作“乌”或“於”(wū),读作“wū”,写作“乌”是因为“乌”与“于”同音,但是“乌”是“乌鸦”的意思并不适合做偏旁,于是就用“于”替代之。 为什么要用“于”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答啊: 因为古人发现,一些带有“于”的字往往都是与“天”相关的字(当然也有例外),而且这些字的本义都是“大”、“高”之类的,例如“宇”——空间;“宙”——时间;“溟”——大海;等等。
后来人们就把“于”当作了一个“天”部的汉字,而且读音也一直保持不变(除了少数情况读yu),一直用到现在…… 这就是“于”作为偏旁的来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