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目一个月念什么?
这个字是“”的繁体,在简体中文中不常用到。 在台湾及港澳地区仍普遍使用这个繁体。 1.姓; 2.同“眼”。
3.〈古〉量词,指人:一人~衣;一~饭。也作“一眴”、“一視”。
4.通“瞬(shùn)”(眼睛一动眨):“子~不藐,不瞽(gǔ)。”——《礼记·曲礼上》注:“不瞬谓之‘一’” 5.见“一目半”
6.见“一目十行” 7.见“一眼千”
8.见“一见如故” 一目十行 yī mù shí xíng [释义] 看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用不了几分钟,就能将主要内容大致记下来。形容能迅速地吸收所读内容的大概意思。 [语出] 南朝·宋·刘勰《文心雕龙》:“浏览一昔;再阅十日。”
[正音] 行;不能读作“hánɡ”。 [辨形] 十;不能写作“石”。 [近义] 一览无余 [反义] 细嚼慢咽 [用法] 多指读书。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与“一目十行”有别:~侧重于形容读书的速度快而效果不大好;“一目十行”既形容速度又快又效果好。 [例句]
①他看书时总是~;不求甚解。②我看过他写的许多书;发现他写文章一向是~的。③这位作家每天能写七八千字的文章;他的文章构思十分敏捷;但内容却经不起推敲。 [英译] glance through a book or newspaper in a very short time
编辑本段一目半
【yī mù bàn】 此词多见于香港报纸、杂志等出版物,有如下几个解释: 第一种解释为 “只消一半时间便可学会一样事物的人或者动物” 第二种解释为 “一个人拥有超常的智慧和判断力的时候” 第三种解释为 “一种快速学习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任何事” 第四种解释为 “对任何事情都能很快抓住要领并融会贯通” 第五种解释为 "the best" (最好的,最棒的),通常用于形容人或物 编辑本段一目千里
【拼音】:yī mù qiān lǐ 【简拼】:ymql 【近义词】:百步穿杨、一目了然、捷才捷思 【反义词】:雾里看花、管中窥豹、盲人瞎马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夫子观易图,乃得一视五帝之象……夫司马之视太史犹童儿之视大人也,童子之志在一目而已矣"。 【典故】:西汉董仲舒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他对《周易》颇有研究。有一次他去访问友人司马谈。司马谈问他说:"你看了《周易》以后有何高见?"董仲舒说:"我看到了《周易》里面有一幅画,这幅画的中心是一个皇帝和一个诸侯国君,他们两人各站在一面旗帜下。那位诸侯国君站在中间,面向着东方,两手握着拳,向着东方拜了两拜。那个皇帝站在北边的一角,面朝南方,也是两手握拳对着南方拜了三拜。我看后感到这两个人地位相差很远,然而他们对帝王之道都非常重视。我想我应当努力学习了!"
司马谈听了很高兴,就问他:"你看到一幅画像怎么就能够受到启发呢?""您不知道吗?《易经》就是靠象来显示道理的,比如乾坤二卦就有大象,乾为天、坤为地,这都是大象啊!而且伏羲氏制八卦,就是用自然现象来象征八种的基本事物。"
后来司马谈又请教董仲舒:"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是这样子的,"董仲舒继续讲开了。他在《春秋繁露>中这样写道: "孔子观看《周易》时得到了一副图案,那是一副很奇怪的图形,上面画着两个人,一个是天子,另一个似乎是诸侯国的君王。这个人穿着衣服,手执旌旗站在右边,而另一个人却裸身,手持斧钺站于左边。天子和诸侯国君王互相跪拜行礼。孔子对此感到很惊奇,于是就向司乐天询问原因。司乐天告诉他:"这是古代的礼仪呀!"
于是,孔子让弟子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画,看看能否得到一些启示。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看出所以然。最后,弟子公西华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那些图画不过是两个符号的组合罢了。
公西华指着其中一个说:"这是一个'艮'字,它代表停止,因此它就是'小止',那么另外的符号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这个符号是个'坎'字,它表示危险的意思,所以它是'大险'。"接着他又解释说:"这就是说,天下之大没有比大凶险更危险的,也没有比一小块地方更安全的地方了。"
听到老师这样一说,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们就纷纷发问:"天地虽大,但是比起万物来也不过是一小块罢了。况且我们人类在天地之间也不过是沧海中的一粟罢了,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看得如此重要呢?这不是自己吓唬自己嘛!"
孔老夫子笑了笑说:"其实你们都不懂我的意思,我只是举了个例子来说明天地之大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只有人才会害怕。至于大险和小安,不过是在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罢了。"